咨询热线:0371-85608552

手机网站|English

媒体公告

媒体公告

考古遺址揭秘島民史前日子——海南遠古史話

来源:安博电竞苹果版    发布时间:2023-06-23 06:00:10    浏览次数:1次
导读: ...

  2016年1月24日,考古作业者在三亞英墩新石器遺址,整理動物骨骼遺存。記者武威攝

  2016年1月24日,考古作业者在英墩新石器遺址進行採集作业。記者武威攝

  歲末年头,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南灣半島的人們像平常一樣繁忙。椰林中的稻田和黎安港內的漁船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半漁半農的村庄。距黎安港不遠的一處地勢略高的台地上,考古作业人員正在對內角遺址進行發掘。這將進一步填補海南東南滨海史前文明序列中的空白。

  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讨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以萬寧—陵水—三亞東部滨海一帶為代表的海南東南滨海地區開展郊野考古調查、發掘與研讨作业,获得豐碩效果。

  隨著考古作业的不斷深化,新石器時代海南先民的日子印記和茂盛的海南史前文明正逐漸明晰。

  在一片海防林和一小塊菜地間,整齊散布著4個100平方米的土坑——考古作业中稱為探方,這便是內角遺址的發掘現場。在一個個探方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讨所的黃超博士和他的搭档們鍥而不舍地破解著海南史前文明的密碼。

  這是一項持續多年的作业。事實上,早在2012年,黃超的老師——中國社科院考古研讨所傅憲國研讨員與他的搭档們已經在海南東南滨海地區開始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作业。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舆位置特别的海南自20世紀50时代至今,已經陸續“迎候”了屡次個人或集體發起的考古行動。1950年,考古學家韓槐凖在其家鄉文昌發現鳳鳴史前人類遺址,從此拉開了海南史前考古帷幕﹔經過1958年的考古調查和第三次文物普查作业,陵水大港村遺址被確認為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種種原因,以上考古作业並未深化推進。

  但學界對海南史前文明的探究並沒有中止。2011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海南省政府一起簽署了协作開展海南考古研讨结构協議。這意味著,海南史前文明發掘注入了國家力气。

  2012年,傅憲國領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讨所與海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決定擴大調查范圍,先后對陵水、三亞、東方、昌江四縣市進行了更細致、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復查。

  海南省博物館文物考古作业隊隊長王明忠是聯合考古隊的負責人之一。“史前人類對於村落的選址非常講究,一般村落周圍都會有淡水河經過,以確保乡民的用水等問題。”王明劝告訴記者。

  通過查詢陵水三才鎮邻近的地势資料,調查隊發現,橋山邻近有一條淡水河,且在實地調查時發現许多陶器碎片露在地表。“隨后聯合考古調查隊採用螺旋式鑽杆對該地沙丘進行鑽探,結果更是讓人吃驚!我們發現橋山下面竟然是一個保存相當无缺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址,并且文物數量非常豐富。”這一結果讓調查隊非常震驚。這是海南迄今發現最大的史前遺址之一,其堆積之豐厚、遺物之豐富、保存之无缺,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極為罕見。

  隨后,調查隊以橋山遺址為輻射點,相繼發現陵水蓮子灣以及三亞市英墩三處史前遺址,並初次树立起“英墩前期文明遺存”→“蓮子灣文明遺存”→“橋山文明遺存”的根本时代结构,為構建海南東南部滨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明編年與譜系供给了關鍵証據。

  许多而細致的考古發掘,不僅為研讨海南史前文明供给重要资料,也讓海南考古收獲頗豐。

  橋山遺址的發掘榮獲了2016年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郊野考古二等獎”。以三亞英墩遺址、陵水蓮子灣遺址和橋山遺址為代表的海南東南部滨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這一項目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考古》雜志社評選的2015年全國考古六大新發現、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填補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諸多空白,是海南考古史上重要的裡程碑,對構建海南新石器時古學文明時空结构起到標杆效果,提升了海南考古在環南中國海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中的形象與位置。

  在內角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一米多深的考古坑口已被作业人員根據土質形狀、顏色、所含雜質情況在剖面劃線分層。一旁的工人正搜集探方裡的沙土,用篩子分離出其间的貝殼、陶片、獸骨、石器等歷史遺存並开始分類。

  對於專家而言,海南考古有其特别之處。包含海南在內的環南海及南太平洋地區滨海一帶,受沙丘遺址本身特點及埋藏環境的影響,不僅木炭、植物遺存等有機質很難保存下來,且出土的陶片多為碎片。

  即便如此,考古學家們仍在遺址發現了许多文明遺存証明,逐漸揭開了島嶼古人史前日子的奥秘面紗。

  從地舆位置上看,海南東南滨海地區屬於砂質海岸地貌,终年受潮汐、風浪影響,构成多個潟湖、海灣等相對獨立又彼此交通的地舆小單元。各地舆單元內,海生、陸生生物資源豐富,頗適於古人繁衍生息。

  與落筆洞人不同,這一時期海南先民的日子非常充足,從出土的文明遺存就可見一斑——

  有的平底盤形釜器形較大,口徑一般為40厘米左右,或許是用來盛裝面積較大的食材﹔有的陶罐罐體較高、陶肚較深,外表有明顯的煙熏痕跡,或許是用來烹飪汁水豐富的魚肉或许湯類食物﹔還有的磨光紅衣陶片,陶質較硬、打磨精巧,經過修復發現它們的器型並不規整,有罐、釜、杯、碗、缽等,器身上的紋飾有刻劃和拍印的菱形紋、方格紋、水波紋、弦紋和繩紋等,說明當時出品的陶器不僅要實用并且要美觀﹔他們用骨頭或石塊制成圓形網墜,把繩線交織結成一張大網,去捕獲大自然的饋贈。

  “有的物品造型很美,标明這裡的先民已經有了審好心識,開始寻求精神日子。”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讨所作业人員蔣新榮的描繪中,內角遺址先民們的日子狀態似乎歷歷在目——

  陶制的網墜、數量巨大的貝殼、大大小小的魚骨,勾勒出先民們向海而生的生计狀態﹔偶爾發現的獸骨,标明他們也會在陸地上狩獵採集﹔陶制的紡輪、細細的骨針,可能用來紡織衣物,也可能是織造漁網用的﹔石斧、石錛造型精巧,不僅刃部润滑鋒利,四面都有精心磨制的痕跡,既美觀又趁手﹔润滑的石環幾乎能夠拼湊成規整的圓形,與手鐲如出一轍﹔一些陶片上模糊能看到精巧的花紋……這些無不标明,物質日子的充足使得先民們有了寻求精神日子的動力。

  “從史前考古的眼光看,海南在史前絕非荒蠻之地,而是有著豐富遺存和茂盛文明的当地。海南東南部滨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已标明,距今6000年到3000年間,有许多人類群體在此日子。”黃超标明。

  隨著考古的不斷深化,以萬寧—陵水—三亞東部滨海地區為代表的海南東南滨海地區现在至少明確發現了五種不同時期的考古學文明遺存,分別為英墩榜首期遺存、英墩遺存、蓮子灣遺存、橋山遺存、踏頭遺存。

  根據英墩、蓮子灣、橋山、踏頭遺址出土遺物的形制特征、地層疊壓關系,聯系周邊地區相關遺存,推測英墩榜首期遺存的时代不晚於距今6000年,英墩遺存約距今6000-5500年,蓮子灣遺存約距今5000年,橋山遺存約距今3500-3000年,踏頭遺存距今3000年左右。

  “在英墩遺址發現了陵水蓮子灣遺存(即英墩第三期遺存)晚於英墩遺存的地層疊壓關系,而在陵水橋山遺址則存在蓮子灣遺存早於橋山遺存的明確的地層証據。”黃超告訴記者,蓮子灣、英墩、橋山三遺址的地層疊壓關系及文明內涵标明,以英墩、蓮子灣、橋山遺址為支點,即可开始树立起“英墩文明”→“蓮子灣文明”→“橋山文明”這一海南東南滨海地區的史前文明序列,這是構建海南東南滨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明譜系的重要柱石。

  隨著全面、系統、深化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讨的開展,现在以萬寧—陵水—三亞東部滨海地區為代表的海南東南滨海地區已开始树立“英墩榜首期文明遺存”→“英墩文明”→“蓮子灣文明”→“橋山文明”→“踏頭文明遺存”這一根本文明序列。這一时代结构尚存在必定缺環,將隨著陵水內角和萬寧灣仔頭遺址等一系列遺址的發掘和研讨而不斷細化和完善。

  在考古專家們看來,海南考古還有许多驚喜有待發現。“島嶼遺址、島嶼文明有其獨特之處。為適應相對隔絕而又獨特的自然地舆環境,先民們創造出了獨特的島嶼文明或海洋文明。我們還在繼續研讨,希望能撥開更多歷史迷霧。”黃超标明。

  海南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首要散布在濱海平原和接近河流的台地、階地上。依照發現遺址的地势,可分為沙丘(貝丘)、台地(山坡)類型的遺址,散布范圍上侧重於本島南半部地區。

  遺址位於東方市八所鎮新街墟紅坎園北黎河入海口北岸的榜首台階地上。文明堆積分為兩層,第二層為首要堆積,內含豬、牛、鹿等動物燒骨、许多螺殼、魚椎骨、燒土、炭屑及夾砂陶片和石器等遺物。從出土器物和地層堆積能够推斷,處於新石器時代前期,推測其时代距今約5000年。

  遺址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南約1公裡的南灣半島。遺跡有灶、紅燒土、房址、柱洞、灰坑、陶片堆積和石塊堆積等,遺物首要有石器和陶器,还有少数獸骨、貝殼,石器以磨制為主,打制甚少。陶器以夾粗砂褐陶為多。石貢遺址距今約4900-4400年(依據碳14測年數據經樹木年輪校对)。

  遺址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移輦村東北的海邊沙堤上。發現三處灶址和寓居遺跡,出土和採集了一批石器、陶器和動物遺骸等。灶由呈三角形摆放的三塊石頭組成,明顯被火燒烤過,灶中心部位出土大片陶釜口沿,许多鹿、豬、魚等動物骨骼和牙齒,以及少数炭粒、紅燒沙土等。其时代為距今3610年至3430年。

  遺址位於萬寧市東澳鎮踏頭村東南約1公裡的沙丘之上。遺物有石器和陶片。根據出土陶片,遺存可分為早、晚兩期,前期所見陶片以夾細砂和石英碎粒以及部分泥質的灰褐陶和紅陶為主。晚期陶片多為灰褐色或黑褐色夾粗砂陶,有較少的夾細砂陶。开始推斷其时代為距今3500-3000年。

  遺址位於東方市江邊鄉老村東南約3公裡處,昌化江右岸榜首階地階坡。石器標本以磨制石器佔絕大多數,打制石器較少,制造較簡單,多採用單面打制加工,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等。陶片均為紅褐、灰褐色夾砂陶,器表均素面。老村遺址應為一處典型的石器制造場,為海南新石器時代所罕見。

  遺址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烏烈村東約7公裡處的平緩山崗坡地上。歷年考古作业中,發現许多磨制石器和胚料,多通身磨光。还有必定數量的夾砂紅褐陶片,均為手制,可辨器形以圜底釜、罐為主,也有圈足。开始判斷,烏烈遺址也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趙優 輯)



上一篇:钱塘江怎样都干了?江面连绵30公里满是沙坎!专家:这现象数年未见 下一篇:让非物质文明遗产成为留得住的乡愁

全国销售热线
0371-85608552

销售咨询电话
13838570777